非遗项目

老观灯戏

老观灯戏是川北灯戏的发源地,明嘉靖年间的《阆中县志》,清乾隆年间的《苍溪县志》、《顺庆府志》均有记载。1997 年被南充市人民政府授予“特色文化之乡”和“灯戏窝子”之美誉。川北嘉陵公子《竹枝词》“一堂歌舞一堂星,灯有戏文戏有灯,庭前庭后灯弦调,满堂捧腹妙横生”就是灯戏的真实写照。传统灯戏有天灯和地灯两类形式,但是老观灯戏还开创了艺术性更高的老观彩灯戏,在彩灯戏之外,还有彩灯十二调,淋漓尽致地渲染人的喜怒哀乐等复杂情感,其新颖浓郁的灯戏韵味,让听者神魂颠倒。在题材上,老观灯戏还创新和包纳了历史、现代、神话等多种题材。它诙谐、幽默、通俗的演绎深受百姓喜爱。2010 年被四川省列入非物质文化保护名录。

节庆活动

《阆中县志》记载:“阆中的老观、峰占与苍溪县龙山、金凤、白庙等地为灯戏窝子,是川北灯戏的发源地。灯戏农村盛行,以诙谐的喜剧为主,又名喜乐神。民国时期阆中有老观、二龙、石滩等地的灯戏班。

每年二月初二,当地老百姓还会有类似赶集的民俗舞蹈活动,被称作“女人场”“娘娘会”,让女性一展风采。报名参会的女性身着艳丽服装,穿上新绣花鞋走上舞台。幕布一挂,姑娘们只能露出脚,通过舞步展示绣花鞋上的图案。随后评委把自己手中的“花”摆在最漂亮的绣鞋前面,于是,“花魁”诞生,游春同乐。

亮花鞋”节目是逢年过节演出的群众活动,多次在中央电视台央视侨联春晚和四川省文艺汇演中频频亮相,并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。这种民间小戏有灯、有戏、有歌舞,演绎着取材于民间的传说,百姓劳动,生活琐事,至今受到群众们的喜爱,具有很强的生命力。农闲时,村民自发组织灯戏表演,参加人数一般在100—200之间。每逢春节,都要组织大型的灯戏、舞狮舞龙、亮花鞋等民俗表演,参加人数都在1000人以上。

祭祀崇礼

土地神源于远古人们对土地权属的崇拜。土地能生五谷,是人类的“衣食父母”,因而人们祭祀土地。土地庙作为人们集中祭祀土地神的地方,是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一种向往,农民世世代代耕种土地,逐渐形成了土地崇拜。土地庙成了当地人用来祈福的场所,他们通常会祈求来年能够风调雨顺,粮食能够大丰收。土地庙为老龙村村民祭祀老君山土地公的地方,香火鼎盛,远近闻名。

婚丧嫁娶

相亲。旧时男女授受不亲,女子大都“大门不出,二门不迈”,难睹芳容。男女婚姻在经媒人说媒后,双方一般都提出“看一看”。男方在媒人带领下到女方家里作初次访问的活动称为“相亲”。相亲的日子由媒人决定并通知双方。相亲时,男方须带一些礼物,礼不在多,表示心意则可。男女二人都尽力收拾打扮得得体漂亮,以获取双方的好感和青睐。如果女方父母留男方进行款待,一般说明已得到女方的认可;若迟迟不备饭菜并任由男方告辞出门,则说明婚事无望。反之,如男方不愿接受款待,执意告辞,说明男方对女方不满意;若男方欣然接受款待,结局多欢喜。

地方方言

老龙村以川东北话为主。幺幺(姑姑)、孃孃(姨妈)、鼓吃八赊、湾鼓脑髓、周五正王、摆龙门阵、扯把子、涮坛子。有板有眼、刚合适。说方言的人群涵盖全体村民。

特色文化

老观灯戏是川北灯戏的发源地,明嘉靖年间的《阆中县志》,清乾隆年间的《苍溪县志》、《顺庆府志》均有记载。1997 年被南充市人民政府授予“特色文化之乡”和“灯戏窝子”之美誉。老观灯戏脱胎于民间歌舞,生动、活泼、幽默、风趣,特别是花灯,表演形式基本上是“对戏”,由于动作幅度大,脚踩十字步不停地扭动,所以群众称之为“跳灯”,演出剧目以喜、闹剧为主,即使是悲剧,也以喜剧的手法处理,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。

版权声明 相关链接 网站访问量:1232480

电话:13350630999

四川智慧全景科技有限公司 蜀ICP备2021012891号-2